本報記者 鄭馨悅 見習記者 孫文青
10月24日,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商智慧芽旗下智慧芽創新研究中心發布《2022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科創能力報告》(以下簡稱“報告”)。報告梳理了中國自2019年起公示的9279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的數量規模與融資上市情況,并從企業整體科創能力、行業科創格局以及區域科創版圖等維度對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進行分析。
報告顯示,9279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約占全國企業(不含港澳臺)數量的0.04%,其授權發明專利總量達15.16萬件,約占全國的4.64%。
“小巨人”企業對A股市場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,其中科創板上市企業中“小巨人”占比最高,達48.8%。值得一提的是,北交所作為針對性服務新興產業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的平臺,通過企業鎖定期短、轉板路徑完備等制度優勢,未來將持續吸收專精特新企業,尤其是已掛牌新三板的專精特新企業,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的貢獻占比有望持續擴大。
從平均發明專利密度來看,“小巨人”企業每千名員工掌握近63件有效發明專利。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自2019年以來累計培育四批,共計公示9279家,實際培育認定8997家,已接近完成工信部提出的“十四五”期間培育一萬家目標。從技術規模來看,9279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的授權發明專利總量達到15.16萬件,全國2500萬余家企業(不含港澳臺)授權發明專利總量共約327.02萬件,占比約4.64%。
從十大重點產業領域來看,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“小巨人”企業的技術規模最接近上市公司水平,達到八成以上;從區域維度來看,江蘇、北京、上海的“小巨人”企業科創能力表現突出,其平均有效發明專利量達到近2倍于全國平均水平。
智慧芽創新研究中心負責人陶棟艷表示:“從技術和專利維度,我們看到了全國專精特新‘小巨人’呈現‘少而精’的特點。根據數據分析,‘小巨人’企業數量在全國企業總量中的占比不高,僅為0.04%。但是,這近萬家‘小巨人’企業卻以高質量的授權發明專利產出,貢獻了全國超過百分之四的技術規模,彰顯了突出的科創能力。相信隨著后續批次專精特新‘小巨人’的培育,企業數量的不斷擴充,真正引領中國制造和科技創新的高質量發展。”
(編輯 何帆 白寶玉)